【援鄂日记】你暖心的笑容,让我想起了妈妈
日 期:2020-03-03 00:28:28 浏览:(1217)
培训多日,终于接到了上班通知。先是一阵兴奋,几天来我无数次幻想着上了战场的情景,无数次穿脱防护服的训练,无数次在心中为紧急状况的处置打下草稿,病毒再可怕我们终会战胜你。可是要说不怕…恐怕真的是在骗自己,这一夜我失眠了……
第一天就是夜班,傍晚,做好了一切准备,心里有些忐忑,19:00,与同组伙伴乘车往武汉协和西院病区,街道静悄悄的,路两旁看不到一个行人,车上很安静,也没有人说话,仿佛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心事。很快,我们就到了医院,按照之前反复练习的规范流程,穿上防护服、隔离衣、带护目镜、口罩,说起来很简单,但完完整整的装备起来,还没等进病房,我的汗就顺着额头流下来,贴身的衣服已经湿了,黏在身上。
我们这一班护理组4个人上班,除了我和陕西中医大学附属医院的1名护士,还有协和西院骨科的2名护士,简单的沟通后,我才知道,我是4人中唯一的呼吸专科的护士,顿时,有了莫名的压力。
“这个病区现有46名患者,其中2个气管插管,5个使用无创呼吸机,侯璐莹你负责3-8室20个病人,有3人目前使用无创呼吸……”上一班的老师分配了工作任务,并逐一介绍了患者情况。我们4人都竖起耳朵,仔细的听着,初到陌生的环境,不比往常,从患者病情到病区布局、设施摆放,都不能有半点差池,认真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心里暗想,只有我是呼吸专科护士,要给大家做个样子。
病区医护人员紧张,集中治疗患者,可以更多的关注和照料他们;完成交接班,我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将1名气管插管病人转运至另一间病房,患者需转运的病房和所在的病房分别位于病区对角线,直线距离近40米,最关键的是患者病情复杂,身上已建立4条静脉通路,转运过程对患者极度危险,对我们而言这也是挑战。
来到病床前,仔细观察了患者情况,检查管路是否通畅,她们3人不约而同的目光转向我,这份信任给了我勇气,“李敏,你先把监护仪移到病人床侧,负责推呼吸机”“王璇,小刘,你们俩负责静脉通路通畅,一前一后推病床”“我负责挤捏呼吸气囊,观察病人神志变化……”此时,我俨然变身指挥官,一声令下,连接呼吸气囊、提监护仪、推呼吸机,我们4人配合默契,所有动作连贯而娴熟。病人顺利转运,我们不由给彼此伸出一个大拇指,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携手抗疫的担当却是一样的!
随后,按照病区的各项护理要求,凭借呼吸专科的工作经验,我开始当班的测量体温,吸痰,输液,督促患者服药,协助翻身……,这些治疗操作都是平常再普通不过的基本功,现在穿着笨重的防护服,戴着厚厚的外科手套,触感笨拙,给每一个患者抽血,注满管架上的试管,这项工作放在平时最多半个小时,但今天我却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完成,好像一切都要慢半拍,和我记忆里的日常太不一样了!
汗水的气雾蒙上了护目镜,我使劲的眨眼睛,试图擦去气雾……我为11床阿姨系上止血带,努力透过护目镜、睁大眼睛观察血管,一面用并不灵敏的手指轻轻触碰、感受着血管的位置,正迟疑中,阿姨信任的一句武汉腔“姑娘,冇得事儿,扎吧!”我的心倏地热了,稳稳的一针下去,血出来了,抬眼看阿姨,她一边按压着胳膊,一边给我点赞,尽管她戴着氧气管,暖心的笑容让我想起了妈妈,鼻子有点发酸,我忍回去,带着护目镜,有眼泪就没办法操作了。
一趟趟穿梭在病房中,感觉自己像一个上满发条的马达,完全忘记了刚进病房的忐忑,身上湿透了,呼吸也觉得愈发憋闷,护目镜上的雾气也让视线越来越模糊。
六个小时过去,换班的同伴来了。按流程脱下防护服,觉得耳朵、鼻子、脸部都好疼,分辨不出哪个部位更疼。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鼻梁和脸颊压出重重的红印,心里却有满满的自豪,我是抗疫一线的战士!
今年,
武大的樱花独自静静绽放,
胜利看似遥不可及,却又触手可及;
三月到了,
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拥抱阳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