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健康教育处方
日 期:2017-11-24 08:28:25 浏览:(3347)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资料:在发病季节,于发病前两个月内曾到过疫区,或有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或有接触带病毒的实验动物史。
(2)症状: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体征:面、颈、上胸潮红(即三红)重者似酒醉貌,眼结合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集簇状),并可伴有眼结合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肾区有叩击痛。
预后
本病的病死率一般在5%~10%左右,重型病人的病死率仍较高。主要死亡原因是休克、尿毒症、肺水肿、出血(主要是脑出血和肺出血等)。
预防
(一)灭鼠和防鼠 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
(二)灭螨、防螨 要保持宿舍内清洁、通风和干燥。
(三)加强食品卫生 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四)注意个人防护 在疫区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五)一旦学生患病应督促其及时到医院就诊.构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卫生防疫信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