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驻外员工的友人,更是苏丹人民的亲人!我们的医生好样的!
日 期:2018-04-11 15:34:02 浏览:(2436)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在我们西电医院就有三位“苍生大医”,他们向着“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崇高境界不断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在异国他乡播下了爱的种子,传播着“医者仁心”的正能量。
去年9月,西电医院三名医务工作者作为陕西省卫计委派遣的第33批医疗队成员赴苏丹共和国(以下简称苏丹)执行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任务,他们分别是西电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朱颜、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光伟和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王鹏。如今,他们已经在苏丹开展医疗工作半年有余。
早在1971年,陕西省就开始向苏丹派遣医疗队,46年来,经过广大援外医疗工作者和承派单位的共同努力,援外医疗工作进展顺利,医疗队员所在的医院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为“中国医院”,中国医疗援助队伍被称为“中国医生”,中国医生成了热情帮扶和精湛医术的代名词,提起中国医生,当地居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热情称赞。
竭尽全力当好“中国医生”
苏丹经济落后,基础建设差,同时,它也是出了名的世界火炉,气候异常干旱炎热。即使是进入了所谓“冬季”,当地气温仍常常高达37、8度。
据西电医院三位援外医生描述,非洲医疗条件艰苦,医院环境十分简陋,医务人员极度匮乏,人民群众缺医少药,蚊虫滋生,疟疾、肝炎等疾病横行。中国医疗队的医生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为当地民众提供宝贵的医疗救治服务。
这里大多数的居民非常贫苦,常常十几口人住到一间土坯房或茅草屋里,很多疾病拖了很久才肯花钱去医院治疗,所以,这里的病种远比国内复杂。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病人没办法在第一时间接受治疗,生病之后一拖再拖,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很多原本很普通的病例都徒增了治疗的风险,导致了严重的后遗症。西电医院三位援外医生凭借自己多年来的从医经验,并结合医学理论知识,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细心地为每一位病人治疗病痛,并悉心疏导他们,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
在这里工作,要用阿拉伯语和病人交流,用英语书写各种医疗文书。虽然在出行前,西电医院三位医生参加了为期6个月的语言及临床综合培训,了解了苏丹的风土人情,学习了必要的安全知识。但“纸上谈兵终觉浅”,面对复杂的病种,面对严酷的医疗环境,他们选择了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他们不分昼夜地救治当地病患,一有时间,便通过书籍、网络充实提高自己,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完成各种医疗工作,并确保医疗安全。他们立志要在一年的援外工作中,当好“中国医生”,在这一年里感受光荣、充实梦想,收获弥足珍贵的回忆与精神财富,获取更大的人生价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前不久,中国第33批援苏丹医疗队带着祖国与亲人的亲切关怀,顶着非洲的烈日,冒着40余度的高温,专程来到红海州萨瓦金地区,为集团所属企业西电国际苏丹东部基金项目现场的中方员工及苏丹雇员开展义诊活动。
异国欣喜闻乡音,相逢竟为西电人。身在异国他乡,能得到集团医疗专家亲人般的关心和关怀,苏丹东部项目全体项目人员除了满满的幸福和深深的感动外,更是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由于项目所在地位于红海沿岸,气候酷热潮湿,自然环境恶劣,卫生状况不佳,从而导致疟疾、伤寒等疾病频发。当地的医疗条件也非常落后,项目现场中方员工都面临就医、体检不便等问题。此次中国援苏医疗队派出包括西电医院专家在内的十五名各科医疗骨干,携带着各种医疗设备和药品,直接走进项目驻地,为项目现场人员提供医疗服务。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全程记录和报道了此次的义诊活动。
项目部简易的板房,成了义诊的现场医院。医疗队各位专家仔细的问诊,亲切的关怀,温暖着现场每一位项目人员的心。祖国与亲人们的关怀极大地鼓舞着一线工程建设者建设优质国际工程的决心和斗志,激励着他们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正如王鹏医生的妻子写给丈夫的信中所言,“你们履行着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因为有了中苏合作,当地患者才能得以新生,他们才能继续拥有爱的能力,进而再次放飞自己的梦想。”
西电医院的援外医生们因为有爱,所以才有梦。
因为有梦,所以才有勇往直前的动力。
他们在救死扶伤的同时,
还将继续传递中国人民对苏丹人民的真挚情谊,
逐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
转载自西电集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