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治病,医生还能给患者什么
日 期:2012-07-22 16:12:40 浏览:(2632)
现在大家提及医院,心中的神圣感并没有减弱,但同时却生出很多其他复杂的情感,就出现了医患矛盾。医生最辛苦,也最委屈。作为医生,到底该怎样调整自己?除了治病,我们还能给患者什么?
一、不管遇到多焦燥的病人,医生自己先要把心静下来
医生首先都是心理医生,只有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好才能更好的面对患者。医生首先治的应该是心病;所有看病的人,不管他是哪个科的患者,都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因为无知、痛楚而感到无助、沮丧、委屈、愤怒。对疾病的畏惧、对医疗费用的担忧,都可以把人击垮。所以,医生首先要消除病人的不安全感,给病人一份可靠的承诺,让他平静下来,敞开自己,在开放的状态中接受治疗。
怎样才能让病人和家属信任,消除不安全感呢?沟通的技巧有时比治疗的结果还要重要。医护人员不能承诺一定能把患者治好,但能做到知情同意和人文关怀——在患者说话的时候安静地看看他的眼睛,让他感受到接纳。他说的话可能无关诊断,但让他说就是对他的一种肯定,这是一个平息焦躁的过程。
《庄子》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要想安抚好患者,医生就要像圣人一样,不管遇到多焦躁的病人,自己先把心静下来。怎么才能做到心静呢?《菜根谭》说得好:“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守着一点宁静和寂寞,就要保留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苟同。医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排毒机制”,回归朴素才是最大的保健,很多医生喜欢书画、诗词、户外运动,这些都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享受和放松。
二、医生要用尽整个职业生涯传递信任,用仁爱之心处理好与每位患者之间的两两关系
从医患的两两关系中可以看见仁爱。什么是仁爱?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那么仁爱的具体实施方法是什么?孔子答:“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第一个字是“恭”。“恭则不辱”,对每一个生命都恭恭敬敬。每个生命都有尊严,谁都不希望受到他人的攻击和羞辱。所以说,医生在和患者打交道的时候应该保持恭敬,体会他们的不悦。当身体内的秩序被打破了,患者容易处于一种狂躁中,这种状态有时就表现为攻击性,他希望医生可以帮助他恢复秩序,医护人员能不能在这时保有一份对苦难的理解和悲悯呢?
第二个字是“宽”。“宽则得众”,意思是你对别人宽,就能得到众人心,最重要的是传递对生活包容的态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大夫,从不拿专业知识吓唬人,而是传递积极乐观、生活一定会更好的信念。传递态度,影响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第三个字是“信”。“信则人任焉”,要守信别人才任用你。对医护人员来说,你承诺的不是病一定可以治好,而是要给他信念和信心,让患者知道你会竭尽所能的为他治病,同时也争取到他的配合。
第四个字就是“敏”。“敏则有功”,即敏锐者能建功立业。个性化对症下药也非常重要。如果是农村的患者,你讲的很多专业词汇他听不明白;如果是海归,你不解释清楚他就觉得没有尊重他的权利。医生面对的患者千差万别,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都生病,他们都心理恐慌。对医生来讲,在敏锐观察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有思想方法上的融合。
孔子说的最后一个字是“惠”。“惠则足以使人”。谁有恩惠之心,谁就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病人之所以选择名医,不仅仅是因为医生医术高,更是因为他为人境界比别人高。
作为医生,大家能传递的不仅是修复生命的承诺,还有对整个显性的、隐形的不安全感的承诺。承诺我们会尽力,承诺你们的知情权,承诺过程的透明公开,这些是消除不安全感的法宝。好的医护人员首先要把握自己的生命,然后再把信任从内心传到手心,再交到患者及家属的心里。一所优秀的医院修复的绝不仅仅是伤痛,更应该提供一份信任的坚守和安全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