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工作(九)
日 期:2014-01-04 17:06:41 浏览:(3158)
——心怀企业,拒绝朝三暮四
现在“跳槽”成为一个时髦的词,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现实和理想的落差,常常试用期没过就给予跳槽,以为下一家公司会更好、更理想。可是到了下一家,发现还是一样的,于是就继续选择下一家……循环往复中,希望寻找一种价值所在,可是似乎又离价值的实现越来越远。
很多新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试用期的几个月在某种环境中一直重复着同一种工作,虽然技能渐渐娴熟了,却觉得自己过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琐碎了,脑子里空荡荡的,像一部被人操纵的机器。再加上很少得到团队领导、同事们的肯定和表扬,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无助感,找不到自己这种所谓“单一”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于是开始厌倦工作,总想跳槽。
如果你在试用期里就出现对工作厌倦的苗头,那就说明,你对职业不够忠诚。因为对工作缺乏忠诚,所以就只会被动的工作,情绪不好时甚至还会无端地对团队乃至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这是处在转型期中心浮气躁的新人的致命伤。你应该好好想想,要是对目前这种基本的工作都觉得乏味的话,怎么可能对将来更艰巨的工作产生兴趣?要是连目前这种最简单的工作都无法做好,无法坚持的话,将来怎么可能做好更复杂艰难的工作呢?你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才谈得上职业发展和事业追求。
中国台湾著名的电视制作人陈光陆,他第一次到电视台工作时,台里只是让他担任一个很小的节目助理。在当时,助理的职务等于是小伙计,所有的杂务必须一手包办,还几乎是没日没夜地工作,薪水却很低。不久,陈光陆对工作就失去了兴趣,觉得前途暗淡无光,想要跳槽。但他的朋友劝他,外面的工作也不好找,还不如先认真地干下去,边干边等,也许能等到机会。朋友的话引起他的深思,他明白了眼下所做的每一件杂活,都是为未来的发展做积累,都是在为获得成功的机会做铺垫。于是他在节目助理的职位上继续干下去,并且以百分百认真地态度投入到工作中,慢慢地他对电视制作产生了兴趣,并决心将来也要走制片的道路,尽管位在助理,但他的心里下定以影视为业的决心。和制片人苦学两年后,终于让他等到了:他请了著名歌星邓丽君做的专题节目《君在前哨》,得到了电视台的首肯。结果,陈光陆的处女作推出后,在当时的中国台湾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他因此被提名角逐金钟奖。
陈光陆之所以后来能成功,就是因为职业使命感催生了他的职业嗅觉,进而才会把握住成功的机会。
一位心理学家为了实地了解人们对于同一工作在心理上所反映出来的个体差异,来到一座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敲石工人进行访问。他对见到的几个工人问了同一个问题:“请问您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50美元的工资,我才会做这件工作,若不是为了一家的温饱,谁愿意干这敲石头的粗活?”
第三位工人眼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做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在这里接受上帝的爱,心中就会激动不已,也就不感到劳累了。”
后来,第一位工人继续重复着敲石头的工作,第二位工人一直换着不同的工作,第三位工人成为了一个建筑师。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又有了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这说明你以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你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如果做事的时候,你感受到的只是束缚和辛苦,那只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肤浅。而如果你是快乐地工作,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你获得的除了应有的报酬之外,还会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你会在工作中发现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为之努力,最终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