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不警惕会出大事儿(下)
日 期:2013-06-05 16:42:14 浏览:(2848)
上一期我们分享了什么是医警惕,作为医警惕到底警惕是什么?这一期我们将继续医警惕这个话题,探讨一下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该如何做好医警惕。
1、医德:敬畏与小心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是每位医务工作者都应紧绷的弦。医生要把病治好,就需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小心谨慎地对待每次操作,这应是每位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事实上,一些医疗事故的发生就在一瞬间。如有医生做手术时走神,电给大了,把病人的肺动脉打开了口,导致了不该有的损伤。
2、技术:以损伤最低为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在治疗过程中,尽量将对病人的伤害减到最小程度。不仅在主观上、动机上,而且在客观上、行动效果上对病人确有助益,对病人不产生伤害。具体来说,就是能不做的手术不做,能不吃的药不吃,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3、流程:消除薄弱环节
医疗质量措施应当关注医疗行为和医疗服务流程的各个阶段,应当对医疗流程各个环节工作做全程分析。在加拿大一家医疗机构,上世纪60年代起就鼓励医务人员投诉,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十分灵敏,知道哪里出问题了。现在,没有病人投诉了。如果医生护士在专业性比较强的地方被投诉,并能纠正系统的失误,系统就不会出大问题。实际上,英国和法国也都是通过投诉系统纠正错误的。
4、制度:执行有力并不断修订
医疗制度并不是为了处理医务人员而制定的,它的目的是纠正错误,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因此,在制度的执行中不能偷懒,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执行,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不断优化,提升制度的效力。
5、费用:考虑家庭承受能力
如果医疗费用超出了一个家庭的承受能力,会给其家庭带来灭顶之灾。当医疗费用没有第三方承担时,要考虑病人家庭,当有第三方承担时,则要考虑是否可持续。
在医疗质量中,要注意适合每一个病人的质量产出,医生要根据病人的经济状况把质量安全控制到最佳程度。比如,在器官移植的伦理标准、分配标准里,并不是说每一个适合医学移植的人都可以做移植的,这个伦理判断的标准要看他是否在今后的生活当中有足够的能力支撑被移植到其体内器官的持续管理问题,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应当让医生放弃移植,否则会拖垮这个家庭,甚至造成骨肉反目、倾家荡产,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