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不警惕会出大事儿(上)
日 期:2013-05-23 16:41:37 浏览:(2814)
“人生人,吓死人”,一位干了一辈子“接生”的妇产科专家如是说。也许有人会问,都是大专家了,干了几十年,闭着眼也能接生,还有什么好怕的?事实上,他的“怕”表现出的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小心,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医务工作人员要想保障医疗体系的安全状态,就应谨慎对待每个环节,时常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而这就是谨慎对待医疗的态度,简言之就是医警惕。医警惕就是医疗的警惕问题,也即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安全问题。现今,距离国际上正式提出医警惕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
2002年,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特别重视病人安全问题,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提高病人安全和治疗质量的必要体系,包括对药物、医疗设备和技术进行监测。
2004年,首届病人安全世界联盟日大会在我国上海召开。2007年,中国医院协会在参考美国医疗行业协会制定的病人安全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2007病人安全目标”。目前,在医院管理与评价中,医疗质量与安全问题已成为考量的重要内容。
医警惕到底警惕的是什么呢?
1、血液警惕
血液救治了无数人的生命,然而一旦受血者输入的是携带有病毒、寄生虫等不健康的血液时,救命的鲜血就会变成害人的“祸水”。 对血液问题的警惕,主要包括对采供血及血浆制品、血液里的未知因素、医疗废弃物及分泌物等的警惕。临床过程中,所有血源性管理和交叉都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关键,一些感染乙肝、丙肝的病人一定程度上与医源性有关系。
2、质量警惕
在医疗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医疗质量与安全领域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手术操作对病人的伤害,要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阻止一切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
医疗质量警惕包含3个方面:一是日常医疗工作中的谨慎原则。有些医疗风险我们并不清楚,应当采取严谨的医疗措施,对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并避免潜在的医疗风险。二是发展新技术,减少因医疗技术能力不足对病人带来的伤害。三是所有医疗行为不可能百分之百安全,剩余风险总会存在,在选择医疗干预行为时要尽可能准确判断,尽量减少医疗干预的次数。
此外,要把握医疗质量的4个关键点:一是《操作规程》和《诊疗指南》定期修订和检查,对所有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对医疗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检查和出厂时的指标是否一致。三是药品和试剂的质量控制,每一个临床检验室对影像资料实施质控,对每一个标本和发出的每一个报告负责。四是对一切不良事件和医疗失误进行管理。
3、药械警惕
对药物的安全管理,是发现、评估、理解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或任何其他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滥用药物的现象一直存在,其中抗生素的滥用最为严重。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首先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死亡达50多万人。
器械警惕与药物警惕是一样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器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不该放支架的放了,该放一个支架的放了两个等等。因此,我们应该时刻防止植入物、放射等给病人及医务人员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