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下与进言术
日 期:2013-03-27 16:39:46 浏览:(2700)
一、上以风化下
许多事情,都证明这样一个道理:上以风化下。譬如一公司,自新的“掌门人”上任以后,带头吃苦,带头加班,带头跑市场,结果,全公司的面貌为之一新:人人争活干,个个挑重担,公司的产品销量与经济效益不断攀升。
无疑,不论是企业领导,或是地方领导,都希望自己这里风气正,事成功。但风气这东西,除大环境影响外,小气候很重要。小气候的形成,倡导重要,领导者的表率作用更重要。毕竟,上有所率,下有所进;上有所行,下有所仿。
对此,前人早有洞察,并留下许多哲理名言。《诗?大序》就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隋书?儒林外传》也道:“俗易风移,必由上之所好”。更有意味的是,史上被称为“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林逋,在《省心录》中忠告劝言:“风不难化也,自上及下而风行;俗不难革也,自迩及远而俗变”。
上以风化下,是一种要求。要求处“上”之人,一定要有“上好”之表现:一事当前,先为众人想;一难横栏,先要挑头干。上以风化下,也是一种践行。行,往往胜于言。人们的习惯行为,不是靠言说出来的,而是靠行铸出来的。要想美,靠自身;要正人,先正己。孔子曰“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 上以风化下,更是一种急务。不能只是埋怨风气的这不是、那不是。重要的,是用行影响人,用学开导人,用奖引导人,用罚警示人。须知,人心思善是主调,人心向上是主流。
魏徵在《群书治要?新语》中曾提出忠告:“目不淫于炫耀之色,耳不乱于阿谀之辞”。相信,只要如是,上风可吹下,清风可畅至;上风可化下,万花可芬烈。
二、进言之术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何人,都有可能产生过失。过失,会有轻,也会有重;会有小,也会有大。产生过失的原因,既会有客观,也会有主观;既会有人故意为之,也会有己无意为之。有过失,就会有对过失的看法。生活启示我们,旁观者,往往比当事者清。
要避免过失的产生,旁观者的进言与提醒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毕竟,过失是错。见错不言,无异于助人铸过。这,不是善者所为,更不是有德之念、有德之行。
进言止过,毕竟不如送人好言那么轻松,那么让人愉悦。这就要求进言者,不仅要具善心,而且要具胆量,同时,还要具技艺。这种技艺,在于能使听者有过而不生,生而能有救,救而又可戒。
一是防。这种防是预防,是见之未形而先言,不让过之土壤生;是见之有患而敢言,不让过之萌芽发。二是救。有的事情发生,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旦有过失发生,就要施救。救,是一种止,不让过而再过;救,是一种治,让过而趋好;救,是一种护,不让核心部位失损。三是戒。每一个过失后面,都有许多“过失苗”在萌动。戒,就要善总结,变教训为教益;戒,就要戒骄戒躁,慎小慎微。
进言的成效也在于听之人。倘进之言听不进、容不下,甚至一听就跳、一闻就恼,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成效可见的。毕竟,再高明的医生,也难治不受针药之病;再高超的进言,也难正不闻进言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