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 字字句句皆学问
日 期:2013-03-12 16:37:55 浏览:(2663)
加拿大医学教授McWhinney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访谈法,即在一次访谈中要同时有医生关注的议题(症状→体征→检查结果→鉴别诊断),也有患者关注的议题(想法→担忧→期望→独特的患病体验)。然后双方在共同理解、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共同作出决策。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下如何能让问诊更加有效。
一、先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
一定要先认真看一看眼前的这位患者,如果是首诊病人,可以问一问家住哪里,做什么工作等。先关心人,是为了让患者觉得医生对自己有兴趣,愿意帮助自己。如果不是首诊病人,打完招呼后再说:“工作挺忙吧!今天脸怎么这么红,是不是血压高了?来我给你量量血压”。先有一个亲切自然的过渡,然后再步入正题,了解病人来诊的目的与需求。这样可以迅速拉近医生和病人的距离。
二、确认患者此次就诊的原因
在建立了融洽氛围之后,下一步就要确定患者想讨论什么问题(他今天为什么来)。英国一项研究提示,几乎所有患者都有提前准备好的问题要问医生,而现实是医生只问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患者希望探讨的话题却没有被提及。
大部分患者常常将感到最窘迫、最焦虑、最难以启齿的问题留到最后才提出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医生对于病情的判断。所以,医生问患者还有什么担忧应该在会谈开始时,而不是临近结束的时候。
三、给患者充足的时间陈述
医生如何提问,对于我们获得信息的质量和数量至关重要。在问诊初期,过早进行封闭式问诊,会阻碍医生从更广泛的范围思考问题。重点很快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向以医生为中心,是不对的。一旦医生进入细节提问,患者就会成为一个被动的应答者,他们不再提问和诉说,而是被动地等待医生的提问,对医生没有询问到的问题,患者会认为这可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放弃提供。
当然封闭式问诊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获得精准的信息。一个完整的问诊过程应该既有开放式问诊,也有封闭式问诊。会谈一般应先从医生开始,开始时的提问应是开放式的,先获取患者总体轮廓,然后逐步锁定特定问题,不断增加封闭式问题,如您能形容一下疼痛是怎样的吗?是一种锐利的疼痛吗等。通过更集中、更直接的发问,逐渐过渡到封闭式问题。
四、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项调查显示,当医生提供的信息与患者自己的解释构架完全不一致时,患者记住、理解医生观点的能力就会降低,那么患者很可能拒绝接受医生的观点,甚至曲解医生的意图。所以,确定患者的真实想法,了解患者既有的知识水平,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生物学上怎样定义疾病,还要知道患者是怎样理解疾病的,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不管他讲述的内容多么荒诞和离奇。要理解并体谅患者的感受和困境,赞赏患者为克服病痛所作出的努力,并用患者能接受的语言回答问题。当患者诉说原委时,医生应以深深的点头表示理解;当患者述及隐私时,医生应当身体前倾,缩小与病人的距离,以示为患者保密。结束会谈前医生可以做一个小结,以核实自己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是否准确,同时还要了解患者的期望是否已经得到满足、对治疗方案的理解是否正确。为了增进医患关系,最后可以再礼貌地提几个问题,如“您还有什么问题吗”,还可以适当鼓励和承诺对方,增进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