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不是简单的说话(一)
日 期:2013-01-08 16:31:34 浏览:(2692)
如何有效与人沟通,这是很多人急于求解的问题。高境界的沟通密码可以用11个字概括:把握人心、掌握人性、同理心。假如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善于把握沟通的主动性和技巧,再配合诚恳的态度和精当的诉求,相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好的沟通不仅仅只局限于说话。
一、好医生在第一次和病人接触时,就会带给病人一种 “我对你很负责任,对治愈疾病有信心”的感觉。
病人第一次和医生对话时,他恐怕无从知道医生的技术水平有多么优良,但是他能够在瞬间感受到医生的服务态度,感受到医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病人若能感受到医生的尊重、温暖、倾听,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宽慰。现在,临床上特别重视首诊效应,这对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好的医生应该懂一点心理学,应该了解病人的状态,更应了解他们的心思,和他们建立起非常重要的心理治疗关系。
一个年轻的小护士发现有位住院的老先生嘴唇脱皮很厉害,就从家里拿了点香油,蘸着棉签给老人一点一点地润湿,护士的举动把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巴金老人说过:“我要想得到别人的心,我先捧出自己的心。”真诚是最容易感动人的。
二、医患双方是一个战壕的战友,要和谐、融洽地理解和沟通
医患双方需要面对的共同敌人就是疾病。医生在作出任何诊疗选择的同时,必须对病人的生存状况、尊严和心理给予思考与关注。
和疾病打交道需要科学技术,和人打交道需要人文智慧和职业操守。医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了他对病人的态度。有的医生认为,病人不懂医学,有些内容解释不明白,病人听医生的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医患关系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叫主动—被动型,即医生告诉病人该干什么,病人被动地服从。这不能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仅适用于一些意识不清或者自我支配能力较差的病人。第二种模式叫指导合作型,即医生指导病人怎么做,病人配合完成。这种模式在急诊病人中经常使用。第三种模式叫共同参与型,就是医生和病人相互配合,这是我们倡导并追求的。这种模式医生的心理状态格外重要,他要清楚怎样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病人,让病人成为自己健康的主宰者。
目前很多医院都在积极尝试“主动还权给患者,共担医疗风险”,目的就是把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做到最大化。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让病人明确怎么做对他最有利,以病人为中心进行有效的交流,这有助于更好地治愈疾病。交流的内容可以涉及医疗知识、医学教育,也可以扩展到人文关怀,包括对病人的心理安慰、劝导和鼓励。
三、医生必须知道什么样的沟通最有效
对医患沟通技能方面的要求,实际上是围绕着医学知识、宽容、阅历、语言、礼仪、人文这六点展开的。医学知识是最基本的保证,很多医生会用最简单的图让病人知道手术怎么做,要完成到哪一步,这必须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做基础。医生还要懂得得理饶人。当你有理时还能宽待、包容别人是一种美德。阅历会让医生知道跟不同的病人怎样交流。在与病人的交流中,礼仪也十分重要。你的举止、服饰、手势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尊重。而人文技能、人文关怀也会通过医患沟通慢慢渗入其中,让患者坚信这个医生是真心地关注他。
医患之间的沟通医生要学会认真地听病人说,还要会问,注意问的角度和方法。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放式提问,病人说起来很畅快,但不足的是病人容易说很多,停不下来。另一种是限制式提问,问题的答案常常在是和否之间,病人表达起来不畅快。巧问加聆听才是沟通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把限制性提问和开放性提问结合起来,达到完美的效果。